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新港國小101學年度教師閱讀社群第八次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

102/01/04

會議地點

三甲教室

會議主席

王筱雲

紀錄

張惠琪

列席人員


出席人員

黃玉君、王筱雲、吳月梅、林穎婷、

曾馨儀、林雅貞、簡珮麒、許保雲、

龔麗燕、林秀梅、張惠琪、吳秀娟

陳怡君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新港國小100學年度教師閱讀社群第六次會議紀錄

新港國小100學年度教師閱讀社群第六次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
101/05/02
會議地點
四甲教室
會議主席
王筱雲
紀錄
許雅媜
列席人員

出席人員
黃玉君、王筱雲、吳月梅、林穎婷、
方瑄晨、許雅媜、簡珮麒、許保雲、
龔麗燕、林秀梅、張惠琪、劉家材

一、研討主題
    繪本導讀:星空     作者:幾米
    影片欣賞:星空(改編自幾米的星空)
二、繪本探究:關於幾米《星空》   資料來源:大塊文化                  
《星空》描述了一個關於長大的故事。有個少女認識了一個不說話的少年,他們都不是最快樂的孩子。有一天,他們逃離城市,翻山越嶺,來到少女的爺爺曾經住過的山中小屋。在山裡的夜晚,他們看到了最美麗的星空。回到城市之後,少女生病了,而少年不知去向……後來,他們到底有沒有好好兒長成大人呢? 這個故事既單純卻又複雜。它單純,因為這就是一個描述兩個人相遇之後又分開的故事。但它也複雜,因為這故事會讓讀者把自己放進某個畫面,在某一句話上徘徊,並且回憶起自己的青春——青春是多麼一言難盡的話題,人們不是說得太多而仍然覺得說不清楚,就是找不到適當的語言來描繪因此只能無言以對;我們,總是要到錯過了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曾經擁有。這種複雜的層次,來自於讀者的參與,而這正是幾米作品的魅力之一:他在頁面之間留下了縫隙,讓讀者進入,根據自己的經驗把故事「據為己有」。在畫面上,除了讀者所熟悉的幾米畫風之外,還有若干大膽的嘗試;至於文字,則更見精簡洗鍊而晶瑩剔透。長期閱讀幾米作品,將會重新發現繪本的驚人力量。
三、影片欣賞與分享


                                               
導演:《九降風》林書宇
演員:《長江七號》徐嬌、《隱婚男女》劉若英、庾澄慶

內容分享:
小美,孤單的13歲,城市就像怪獸一般讓小美感覺到冰冷的疏離感,尤其那個被稱之為家的地方,都像是神奇屋似地,在小美和父母之間產生著偌大的空間感。父母關係陷入僵局,讓不知所措的小美只能逃入幻想世界中,陪伴著她的,是街頭行走的藍色大象、出現在暗巷裡的噴火龍,以及噗啪地跳躍著的金魚眼。她懷念著小時候和爺爺一起在山上生活的純樸自然,以及闇夜裡的湖面上,那一片閃熠的星空。爺爺常常對小美說:「當你寂寞的時候,只要仰望星空,世界就會變得好大好大」直到小美遇見了小傑,一個身上充滿各種問號的轉學生,兩人之間有股莫名的吸引力,深深牽引著他們,共享另一個只屬於他們的世界。「我們要離婚了」,小美的父母終於向她說出了長久以來大家小心守護著不說出口的那句話,世界就像拼圖般一片片崩落,小美的心也快要碎裂。此時她鼓起勇氣,選擇和小傑一起出走,搭乘森林小火車直入深山,兩人攜手漫遊在梵谷繽紛炫目的星空畫作裡。小美永遠不會忘記,那年夏天,最燦爛、最寂寞的星空

综合意見分享:
(一)這是一部聽得見心跳的電影,每個人的青春都有某個瞬間,凝結在時空裡,深深的,無法抹滅。想起曾經有那樣一個人,讓你奮不顧身和他一起去冒險,看看這世界的美好

(二)在【星空】中,女主角小美經歷了一場曖昧又單純的初戀,甚至因為擁有男主角小傑的陪伴,而有勇氣離家前往山中尋找兒時記憶裡的美麗星空。那樣清純、彼此瞭解,又互相需要的感覺,雖然並不濃烈,卻是一段很美好的過程,更是一輩子印記!

(三)本部影片拍攝手法非常有幾米的風格,畫面唯美,後半段場景在阿里山拍攝,雲海、日出、山景、高山火車、美麗的湖泊,逕入眼簾適合介紹給小朋友欣賞。
片中觸及主角各來自不完美的家庭,可是父母親對子女問題的處理態度卻完全不同,很有討論的空間。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新港國小10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五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會議紀錄

新港國小10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五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
101/2/22
會議地點
四甲教室
會議主席
王筱雲
紀錄
謝長良
列席人員

出席人員
黃玉君、王思梅、王筱雲、吳月梅、
林穎婷、謝長良、方瑄晨、葉子瑄、許雅媜

專書分享「教育應該不一樣」專書分享---嚴長壽著
    黃玉
    這是ㄧ本以企業家的角度來省思當代的教育制度的建言書,書中處處可見嚴長壽先生對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充滿了憂心。一個國家只想培育金字塔頂端的人才(國家棟梁、精英),廣設大學,過去依能力選才的篩選制度早已消失匿蹤,大學學歷已然變成基本學歷。雖說整體上國民的基本學歷提高了,但其文化素養是否也能跟著提升呢?發人省思。
    猶記得先前新聞曾報導過以兩岸四地大學競爭力為評比,我們只有在「創新」這個項目較為突出,其他基本素養遠遠落後於星加坡香港臺灣在國際發明、設計大賽中屢創佳績,但其國際化程度的確不如鄰近的友邦。若只想藉由多招收外籍生來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恐效果不彰,無法提升整體國力,教育有關單位應設法讓大學生能跳脫出自我格局,放眼全世界,才能進而提升臺灣在國際間的聲望。
   現今大專院校林立且過於氾濫,粥多僧少,每逢暑假就是搶人的廝殺時刻,各校無不使出利多伎倆,削價競爭(減免學雜費、獎助學金)、優惠制度(ipadnotebook)等。供過於求, 7.69分就可低分進大學,試問當這些人畢業之後是否真的能找到符合大學學歷應有的薪資呢?會不會造就更多眼高手低的啃老族呢?高學歷、高失業率恐怕會是未來要面臨的問題。
   書中提及現今技職教育過於偏重「學術」,輕忽基礎技能,完全模糊了為國培育技術人才的焦點,ㄧ技之長在身比似乎比那張「有名無實」的大學學歷來的更有用處。
   曾經在廣播電台中聽到剛考完高中聯考的聽眾call in進去說他要放棄進入高雄中學就讀的機會,選填高雄餐旅大學五年制專科部就讀,乍聽之下真令人錯愕不已,因為雄中可是全高中前三志願,怎麼會有人選擇放棄呢?於是開始猜想他是不是因家庭經濟因素,而放棄呢?最後聽他詳細解說,他認為就讀自己有興趣且有發展潛能的培育機構才能學得到知識以外的東西。臺灣有多少學子能像他ㄧ樣明瞭自己的興趣所在,並具有放棄就讀明星學校的勇氣呢?且有多少父母願意支持自己的孩子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王思梅
    這本書的書帶上面寫了個副標題:台灣不願面對的教育真相--一語道破整個台灣社會所呈現的狀況,如同作者所說的,這是一個「共錯結構」所造成的現象,看到書上所提到的教育觀念問題,同時也看到我們自己的缺失。
    國民教育的主旨是讓人可以因應自己的特長,去做自己可以發揮的事情。但是,我們的環境變了樣,一切的評鑑常常只剩下分數的高低,分數高的人變成好學生,變成得分機器,但卻失去了對於知識存在的好奇,有時生活上問答題不是課本裡的,還會有此題沒有正確答案而必須送分。
    身為教育崗位第一線的我們,如何實踐教師專業自主,並在夾縫中為學生找尋智育之外的彈性空間,培養孩子成為未來優秀的人才?
    當一名老師沒有失望、放棄的權力。回到課堂,莘莘學子純真無邪的笑靨,才是身為教師的天堂。校園的圍牆擋住外頭的風風雨雨,教改即使一改再改,教育政策即使一變再變,但每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重要的是老師如何去引導他們開拓屬於自己的未來?---因此,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重要性。
    知識和經驗也許無法全然複製給下一代,因為畢竟他們要面對的世界與我們不同;當我再踏入課堂,我將更珍惜與學子接觸的每個機會點。期待他們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終究將找到屬於自己的美麗花園!
吳月梅
美國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嘉納提出人類智能的八個範疇是語文、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等等。但現今的教育大環境明顯偏重語文和邏輯,舉個人待過的學校都是屬於鄉村型,家長大多數較能接受老師每天指派智能類的紙筆作業,甚至會以家課的多寡來評論老師認不認真,於是老師們也不得不增加學生放學後的寫家課時間,深怕被家長扣上教學不認真的帽子。
但其他六種範疇,給學生部分時間從事運動、音樂欣賞、人際互動、戶外探索、自我反省等方面的學習卻一直被忽略,讀到作者提到朋友小孩在澳洲一星期的功課都沒台灣一天多,反倒常要學生帶課外書回家閱讀,而我甚至希望家長應該撥空陪孩子閱讀,或是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並且多一些與家人相處交談、一起休閒娛樂的時間,孩子在溫馨和關懷的家庭中成長,一定在比一個冷漠、沒有交集的家庭中生活更健全。
結語:台灣教育觀念要改變,是政府、家長和老師都需共同省思的,環環相扣,無法互推卸責任,缺了其中任一環就會像破了個輪胎的車子--「走不遠的」。
   
當全台灣甚至全世界在譴責黑心商人將「塑化劑DEHP」摻入食品添加劑時,各界撻伐連連之際,我對這個本來就不應該發生的問題為何發生,百思不得其解!
很難想像吧?在這個大學錄取率接近100%,明年全國大學生將逾400萬,碩博士總數將突破100萬的高學歷國家。原因很複雜嗎?不,如果從制高點的源頭綜關全局,真相就很明白了,總歸一句話-「我們的教育生病了!」。
泛濫的文憑主義(每個人都要讀大學)導致骨子裏單一的教育制度,造就了一致卻不見得正確的價值觀(升官發財輕鬆安定);然而無限的大眾追逐有限的資源,大多數人必然要失望,於是工作上怠忽職守、賺錢上不擇手段、成功(名利雙收)後需索無度…,因而陷入恐怖循環的深淵之中。
    因為在「教育」的根本沒有痊癒前,這個社會的「塑化」食品非但不會消失,其它如工安管理、政商結構、醫療體系、公共工程、社會治安、司法制度…都會在「教育崩盤」瓦解之後,出現許許多多的弊病!
    簡言之,我們的教育過度一貫專注在考試、文憑而不是在品格與道德上?為甚麼書中提到:比如說就讀淡水商工餐飲科,16歲就在亞都飯店打工的江振誠,因為專注和熱愛自己的工作,三十歲不到就在法國管理35位一向自負的法國廚師;2008年他接掌新加坡地標飯店「瑞士史丹佛」,次年改用他名字命名的Andre’飯店被譽為「造訪新加坡的44個理由」,同時被東南亞最具威信的「海峽時報」評為當年度「新加坡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在他一無所有的最初也一無所懼?為甚麼他沒有和我們一樣放棄自己?
    所以,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可愛的傻子,不管你追求的是哪件事,莫忘初衷。
最後引用書中的二句話:「教育是必須是年輕人照亮未來的探照燈,不是重複過去的照後鏡。」
   
感謝嚴長壽先生寫了這麼好的一本書來關心台灣的教育!就如他一開頭就陳述了這句話:這是教育的「共錯結構」,我們必須共同承擔,因此這本書從社會、教師、家長及學生等層面來敘述台灣教育的過去與未來。以一位老師的角度來閱讀這本書,的確覺得嚴長壽先生的觀察實在敏銳和誠懇。
我們的教育常常只是為了考試而存在,不是真正的以幫助學生的生命成長為出發,更常常和生活脫離。以最近校園一直積極在宣導的「反霸凌」為例子好了,這樣的宣導就好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多少成效,其實只要有"反霸凌",霸凌就會一直存在!家庭、學校、社會所集體營造的風氣、價值觀才是原因!父母、社會強調競爭、適者生存,是根本亂源;合作互助在成人身上看不到,兒童要如何模仿學習?TV只報導暴力、傷害、遣責,對於愛與關懷不屑一顧!犯錯之人,是要讓他知錯接受懲罰後果,進一步要改正;但是媒體帶領盲目的群眾集體暴力加害犯罪者,這跟美其名的聖戰和古老村落的私刑有啥分別?要法治做什麽?人類要進化,果然千萬年來就是一件難事!
做為一位教師看到教育目前的狀況,及許多學生無法在學校獲得學習的樂趣,實在深感痛苦!原本求知及好奇心是人的本能,為何現在台灣的教育只能鼓勵到少數的學生,而許多人早早放棄了自己呢?我們都是集體意識的一部份,一點點觀念的改變所形成的集體力量是非常大的,我相信我們的地球是有未來的,首先我們要互助分享,尊重每個生命的價值及他們的成長歷程,以愛來看待每件事。
祈願更多人來關心我們的教育,關心我們的下一代,就像嚴長壽先生一樣;也期盼成人世界的我們能為孩子的榜樣,因為「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教育真的可以不一樣,教育,小者可以發展個人潛能、傳遞社會文化,大者促進國家建設、延續民族生命。教育宗旨更揭示教育目標在發展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面向,但是學校老師和家長大部分還昰存在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分數高的人變成好學生,變成得分機器,但卻失去了對於知識存在的好奇;而分數低的就是一無昰處,其他方面先入為主的也認為應該表現平平。
最近全世界最夯人物「Jeremy Lin」,有人就討輪若是將他放在台灣這種教育體系下,沒有人相信會出現「Jeremy Lin」,原因昰台灣太著重智育方面表現了,家長常常會為了1分甚至0.5老師吵了起來。提出多元智慧Gardener,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提出人有各種天賦,因人而異,需靠自己和師長發堀與支持,存有天賦潛能才能發光發熱,因為「天生我才必有用」,發現對的事,才能將其放在對的位置。
「教育應該不一樣」,老師和師長若是能不以學校的成績單來評量孩子的能力,用一顆細膩與關懷的心,陪伴與鼓勵孩子,將會看見孩子在不同領域的長處與天賦。
   
當一名老師或許沒有失望、絕望的權力,因為教學的步調不會因此而停止。但是老師也是人,如果一直遇到重複令人氣餒的情況,難免會有無力的感覺。即使身為園丁的老師不再辛勤耕耘,苗圃裡的小幼苗依舊成長。成為真正有血有肉的知識,才是老師推動教育最終的本質。許多重要的東西是不能被量化的,分數代表的是現在的知識,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
教改一改再改,教育政策一變再變,每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在教室裡學生是主角,而老師是烘托出主角特色的重要配角,千萬不能忘記自己的重要性。
學歷的迷思---王筱雲
60年代,台灣人的脫貧方式就是接受教育,提攜很多貧窮家庭的孩子,也有出頭的一天;2012年,孩子接受越多原本不需要的學校教育,反而讓很多家庭變得更貧困。
過年回娘家與家人閒聊時提到,家族親人的三個孩子同時讀私立大學,父母無力繳學費的情況下,都辦理助學貸款,孩子也很認命,就學期間拼了命打工,為的是養活自己,陸續將於今年全部畢業,該可鬆口氣,但是一踏入社會,三姐弟共負債將近110萬。大姐空有一張大學文憑卻無專長,月領25000元,扣掉房租、生活費,還得每月攤提3000多元還學貸,手握一張文憑,卻讓她的生活更茫然。
有一次,修理機車的老闆問外子,大兒子現在在做什麼?外子說,在當兵,準備就業。老闆狐疑的問,為何大學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唸研究所好像成了必修的課題。老大大學畢業後,緊接著當兵,成了同學中的少數,班上50幾位同學中,30幾位已考上研究所,10幾位沒考上的延畢一年繼續考,願意面對兵役的只有6位,我問他校內其他科系也是這種情形嗎?他說,差不多,『繼續升學,延後面對社會的時間』,這是目前家長與年輕世代共同的迷思。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學術人才嗎?
有的孩子真的適合唸書,繼續往學術路線鑽研,有的真的不適合,該往職場習得一技之長,養活自己,也減輕家庭負擔,做一個對自我負責的人。家長也應破除迷思,學歷不是唯一,雖然不同學歷起薪有些微差異,但是長遠走來,還是看能力與做事態度,提早培養不被取代的能力,比蹲在學校多年,在那裡打混有用。
我國的技職教育被所謂的教育改革專家給改垮了,整個技職教育學術化,聘進來的老師青一色都是沒有實務經驗的博士,現場不行,實驗室的操作很行,他們的學習背景帶領他們學生也走上相同的路,這是大學評鑑標準化帶來的後遺症。作者如是說,我深有同感。
最近各地職訓中心又有復活的跡象,學校的技職教育失能,大家又回到能真正習得一技之長的地方,不知道我們教育專家們是否看到社會的脈動。
今天在國語日報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在澳洲旅遊的第三天,出門忘了帶鑰匙,請來鎖匠開兩道門,需付費澳幣183元,折合台幣(以131計)5673元,當日鎖匠已經服務三個人,澳洲尊重專業,人工很貴。
瑞士有一所小提琴專業學校,學生只有幾十個人,經過幾年的潛心學習,個個成了專業製琴師,做出來的小提琴價值不斐,排隊等候製琴的,可能得等上好幾個月,這種專業很少人可以取代。瑞士鐘錶業非常發達,也是這樣的模式訓練出來的,台灣跟它一樣是個小國,其實有可借鏡之處。
德國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受傷不重,很快復原,甚至成了此波歐債國家的主要金援者,它靠的是什麼---紮實的技職教育,訓練出一批務實的百姓,他們以學得一技之長,取得一份工作為傲,他們是國家的基石。在國內工業沒有大量外移的情形下,經濟實力很快復甦,所以影響不大,早期的台灣也是如此。
新港的孩子---小芷,考上東部的國立大學,經過長思決定放棄,選擇離家近的國立大學夜間部就讀,白天工作;小材,考上國立研究所,讀了一學期,發現沒有未來,毅然放棄,面對兵役並就業,我覺得他們都很勇敢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家長必須懂得當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適時引導,適才適所,才是正道,不要讓自己落入高學歷高失業率的那一群。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1207社群會議

新港國小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四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
100/12/07
會議地點
四甲教室
會議主席
王筱雲
紀錄
郭淑玲
列席人員

出席人員
黃玉君、王思梅、王筱雲、吳月梅、
林穎婷、葉子瑄、郭淑玲、許雅媜、
許保雲、龔麗燕、林秀梅、張惠琪
可用資源:附上米勒展學習單,可作為導讀導覽手冊及參觀成果之用各年級請自行修改使用。
壹、            議題討論
議題一: 林穎婷老師閱讀策略分享
     現在四年丙班配合國語課本進行的閱讀策略是「摘取大意」,進行方式如下:
1.      老師代領全班朗讀全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大概內容。
2.      進行分段閱讀,老師使用電子書將問題條陳列在電視螢幕上,請同學依據問題依口頭方式,找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3.      老師可先找學習能力較好的同學做示範回答,再請其他同學模仿回答;若學生無法立即找出段落大意,老師再做提示及提示方向。
4.      當學生回答出段落大意後,教師再揭示電子書的段落大意供學生參考。
5.      請學生合併、串聯各段大意,引導學生抓住重點,並潤飾句子刪除多餘的字詞。
6.      最後,請學生將摘取的大意習寫在簿本上。
    目前教學進行中所遇到的問題是,因上課時間有限,討論的時間不足,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無法立即進入狀況;而大意的習寫也必須當回家功課在家完成,無法看出學生是否為自己完成作業;再者,作業品質良莠不齊,老師需花多一點的時間批改及修正。
筱雲師:要學生練就一項技能需要持之以恆,統整大意的能力很重要,從此就可看到學生理解多少,如果時間不足,可抓後幾課做測試即可,不必每一篇都在校完成。
議題二:《向大師挖寶-米勒特展》「兒童導覽手冊」導讀
筱雲師:《向大師挖寶-米勒特展》將於12/18---01/18於本校活動中心展出,
老師若能事先於課堂上做導讀,學生收穫將更豐盛。
課程組之前發給各班的「兒童導覽手冊」深入淺出,是非常好的讀本,我已將它收回集中在四甲,歡迎老師取用。
「兒童導覽手冊」導讀
《向大師挖寶-米勒特展》將展出經法國奧塞美術館授權完整呈現19世紀法國畫家尚法蘭斯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 的複製作品。以「向大師挖寶-米勒特展」為名,法國知名畫家米勒為主軸,並輔以米勒友人、柯洛等後輩畫家愛杜安、布荷東等人的畫作,重現當時法國的農村社會與藝文發展。本展以米勒其代表作《拾穗》與《晚禱》為焦點,在這兩件作品中深切傳達農村生活中的儉樸、感恩與恬靜;所感動不只是來自米勒高超的畫技,更是從一粒小小的麥穗說起,藉以喚起我們對環境與土地情感的熱愛,從中學習生命的感動。
有更多教案可參考
貳、散會
新港國小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四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會議照片
日期:10012713301600        地點:四甲教室